当前位置: 首页 > 爱情散文 > 正文

山中之“龙”_睹物思人_海天散文

来源: 文学汇总集 时间:2023-08-07
盛夏时节,我和几个较好的朋友从城关开始出发,一路上怀着一种期盼,一种幻想,不一会儿,就来到了三班镇蔡径村。    车子从公路大道上一个拐弯就上了一条狭窄的黄土小道,车子在坡顶停了下来。我和朋友下了车,前方扑入视野的景象令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候的瓷都德化:黄土小道往前弯曲延伸,小道旁堆满了晒干的木材,在一片树林之中,几座破旧古老的木头房子镶嵌在各个半山腰中;木头房子前堆满了用陶瓷垒起来的一座座小山;有几个头顶烈日的扛瓷工,满脸黝黑。只穿着一条短裤,光着膀子的他们仿佛要被晒得绽开了肉,加上肩上扛着沉重的陶瓷使他们汗如浃背。扛瓷工完全忽略了我们的存在,往前低头慢慢走着。    撑着伞,喝着凉水的我和朋友绕过盘山小路,穿过排列整齐的枯材,慢慢的走近这片艺术领地。首先看到的是一条“龙窑”,听朋友说这是一条较早的窑。我们并没有在这呆太久,不过这条窑真的有令我先做好了一个“心理准备”。    又走了一段路,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。在前方,山头上是一片较为崭新的农房,一位朋友说山头上的这些样式较为古老的房子就像古时候的客栈,是国际友人所建,用作临时住宿,而山脚下的一排小农房是月记窑国际工作营。我们并不留恋这里的景象,因为“月记窑”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。    刹那间,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一条长长的窑——不,应该是一条“龙”,它已卧在这山林中。此时的它正在安静地沉睡着,我们缓缓登上这条“卧龙”旁的两边小道,生怕惊醒了它。    那就是“月记窑”,看上去极其古老的一个窑,然而却绝不是平凡的窑。    “月记窑”已有400年历史,它以薪柴为食,哺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茶壶、陶罐。“月记窑”自下而上,呈长条形,依山坡所建,形态如龙。这种做法融进了古人智慧的结晶:使“龙窑”建在山坡上,利用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,充分利用余热,火焰抽力加大,升温快,结构合理,装烧容量大,升温适度、均匀,成品率高,同时事故少,操作容易,节省了大量劳动力。    “月记窑”分窑头、窑室和窑尾。窑头设火膛,窑室分若干节,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,用作装出制品通道。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火眼,对称排列。走到窑顶的时候,就看到了这条“龙”的“龙尾”。“龙头企业”中的“龙头”一词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是这样解释的——比喻带头的、起主导作用的事物。而我觉得“龙尾”也相当重要:它在整个“月记窑”中主要是起到“烟囱”的作用,拔火拔烟,排走烟气,改善燃烧条件。当我站在“龙尾”之前,仰望这巨大的窑尾时,默默地遐想着,当“龙窑”中大火燃烧翻腾时,千万条火舌争先恐后地从“龙尾”上喷出,那该是一番如何壮观之景。那时的我仿佛感受到了巨龙苏醒了,喷出的火舌仿佛变成“巨龙”的前进的动力,使它飞腾在天空。让它作为德化”千年窑火”的代表,凝聚着德化人民的无穷智慧、飞向全中国,飞向全世界,尽情翻腾,尽情展现。    现在大部分烧瓷窑以电窑、油窑、液化汽窑、天燃气窑为主,“龙窑”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。但我还是愿这条山中之“龙”的火焰永不熄灭,世代相传,延续着德化窑生生不息的瓷史……

热门栏目